最新消息
首頁 最新消息
法律是武器還是衡器-同花順財經 2023-10-10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www.baidu.com/link?url=FOp3TJJqQLFA1NO1QF5FlIXxEeUrI0AIhG_I2-iPkPJVvriZgmV12qlhY_VdFEM93zA390xyR-9IuzeB2_ZLlqIlkmlMZBfDrBfYL5PayT7"

黃家章n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里,與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相應,各種官司尤其是民事官司增多。最高人民法院提供的數據顯示,在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34794件,審結31883件,同比分別上升22.1%和23.5%;地方各級法院受理案件高達2800萬件,審結、執結2516.8萬件,結案標的額5.5萬億元,同比分別上升了8.8%、10.6%和7.6%,這五項增速數字,哪一項都要比GDP的增速數據要高,就很能夠說明問題。n與此一同流行的一個說法是:當自己或您的親朋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請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n時至今天,法律是武器的這項比喻,作為一種比較普泛的認知,已然在不少人的腦中生根。n法律是武器嗎?n仔細推敲一下,法律是武器的這項比喻,是有值得商榷之處的。n所謂的“武器”,按詞典的文本解釋,一是直接用于殺傷和破壞的作戰器械和裝置;二是泛指斗爭的工具。武器掌握在各自的人手上,大至達成軍事目的,小至達成一己之私,目標一是保存自己,二是消滅敵人乃至其性命。進入法制社會后,公權機關與人員在有必要使用武器時,必須在法律框架與條文的制約之內;直接使用武器后,要接受法律如衡器般的審視乃至是審查。n當任何一個自然人或法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時,都可以通過法律途徑,通過調解、和解、訴訟及仲裁等多種方式尋求保護。法律的功能是消彌矛盾、實現定紛止爭,而不是挑起無休無止的怨怨相報何時了之紛爭,法庭上有原告、被告乃至第三方彼此之間的利益對立方的博弈,但這不等于各方直接就是武器的批判。n因此,將法律只是簡單地比喻成武器,不僅是遇到了意義上的天花板,而且會直接被窒息在密封的玻璃瓶中。法律是武器的這項并不高明也不確當的比喻,一是源自古代以來國人發達的戰爭思維與術語(源自于頻繁的戰爭與戰亂),在現代文明的語匯與認知體系中泛濫交錯而結出的一枚畸形的文字之果。二是延續了重視刑法、輕視民法的傳統法律文化,是對相應的傳統思維、路徑與表達習慣的一種依賴。n將法律比喻成衡器n更妥貼n從義理與形象的多角度看,與其將法律比喻為武器,不如將法律比喻成衡器,后者更具歷史與現實依據的支持,也更具邏輯的自洽性。n最早的字書《說文解字》將“法”的繁體字釋為:“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廌、從去。”法之一字,以三點水為偏旁,直接說明了司法要追求如水的一樣公開與平正,要一碗水端平。廌則是一種能辨是非曲

關鍵字標籤:www.anhose.com.tw/
做皮膚保養,保濕及防曬很重要。
補充膠原蛋白,還原肌膚原有柔嫩與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