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最新消息
“游學”是一種貫穿古今的學習方式 | 2022-12-19 |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edu.people.com.cn/n/2014/1114/c204387-26025480.html" 本文系人民網獨家發布,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游學”,也叫“修學旅游”,最早起源于英國,距今已有數百年歷史,介于游與學之間,同時又融合了學與游。馬可·波羅游歷中國17年、阿倍仲麻呂遣唐留學、諾貝爾游歷俄美、達爾文環球考察,這些故事都透露出游學曾是世界各國的一種傳統學習教育方式。中國游學出現和形成是在“禮崩樂壞”、“諸侯爭霸”的春秋戰國時期。在重視經學的漢代,“經學”和“游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到了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玄游”、“仙游”、“佛游”。到封建社會的盛唐時期,游學演變為“士林之游”與“佛游”兩種形式。兩宋的游學雖然缺乏漢唐的恢弘氣勢,然而,則有“游中未敢忘憂國”、“景物理趣、明性見理”之游的特色。明清時期,則形成了探索自然山水之游與重實學游步寄志的游學風格。游學發展到近代,出現了一批有志之士探索救國救民的國外之游。游學在中國古代社會有更深遠的意義,是一種遠道尋師求學、傳播學術思想的重要文化活動,游學一方面作為他們通曉經術、拜訪名師、學而優則仕的一種途徑,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成就了一批學術大師。春秋孔子率領眾弟子周游列國14年,開闊眼界后修訂了六經;唐代李白年少時即走出蜀地,26歲“仗劍出國,辭親遠游”,用3年時間“南穹蒼梧,東涉溟海”,16年漫游大江南北。玄奘西天取經、容閎留學耶魯、孫中山棄醫從戎……正是游學四方的人生經歷,磨煉了他們的意志,開闊了他們的眼界,鍛煉了他們適應環境的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游學也造就了他們的輝煌人生。時至今天,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游學已走近百姓,舊瓶裝新酒又名為“夏令營”、“冬令營”,每年寒暑假,有志于留學的中小學生們都樂于參加游學營提前體驗異國他鄉的學習生活。今天的“游學”,和古時相比,雖然形式、內容大不相同,但是都是意在讓學生學習期間,為了配合書本所學彌補其不足,而開展的以豐富知識、增長見聞、擴大視野、培養素質、增進交流以及學科實踐等為目的的旅行活動。無論是古時,還是今天的游學,都正如最早開眼看世界的大家之一嚴復所說:“大抵少年能以旅游觀覽山水名勝為樂,乃極佳事。因此中不但怡神遣日,且能增進許多閱歷學問,激發多少志氣,更無論太史公文得江山之助者矣。”來源:留學生雜志 關鍵字標籤:遊學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