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最新消息
唐代佛教雕塑的“繪”與“雕” | 2023-11-22 |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www.baidu.com/link?url=k40TntlY6JnM2Lw9cPrqgYvDgUvUcr45VAG1orIM9SMc9d6q8ccFausUHZAoWnHMkcNfq_n0Harb_xMf_cvXY7X6n_p8OLzEvGRwq6ssahG" 文:王勛 趙玉芳n佛教在唐代達到全盛,建寺造像之風遍及全國。隋末唐初佛教造像樣式日趨統一,逐漸孕育為圓熟洗練、飽滿瑰麗的盛唐風格。唐代佛教雕塑的制作主要采用了雕與繪兩種形式:“雕”指雕刻刀法、塑造能力與造型特點等雕塑自身因素,“繪”則指雕塑對于繪畫元素的借鑒與運用。經過長期的探索與努力,唐代佛教雕塑終將二者熔于一爐,創造出中國雕塑的特有樣式。n莫高窟194窟菩薩像n一、唐代佛教雕塑的“雕”n1、雕刻刀法精進n唐代佛教造像雕塑刀法的精進,一方面表現為人物衣紋用刀的變化。唐代之前,主要以陰刻的直平刀法表現衣紋,無法體現衣紋的形體結構。唐初發展為向下凹入的新圓刀法來表現衣紋,“衣紋線在保留前朝的‘鐵線描’中趨于圓潤的‘蘭葉描’”。高宗、武后以后,又發展出完全凸起的圓刀技法,表現各種衣紋變化,可是仍未能完全擺脫前代平面化、程式化的衣紋刻法。中唐之后,造像細部衣紋的處理,不再謹守固定樣式,刀法更加運用自如,流暢宛轉。例如,敦煌莫高窟第194窟菩薩像,衣紋凸凹有致,富有變化;第328窟阿難像,紋飾蜿蜒起伏,舒卷曲折:既具線的韻律,又有體的厚度。另一方面,不斷探索出塑造肌肉和形體的新刀法。在吸收印度雕刻刀法的基礎上,逐漸開創出能夠塑造真實立體感的各種新刀法。這些刀法善于表現起伏的肌肉和堅實的形體,雕刻出了很多肌肉夸張、雄武赳赳的形象。山西五臺山南禪寺天王像、河南龍門石窟盧舍那龕金剛像皆為其中佳作。n五臺山南禪寺天王像n2、寫實能力提高n中國藝術受道家文化的深刻影響,重意輕形,不求寫實。然而,佛教雕塑從一開始就不是供文人雅士品鑒賞玩的藝術品,而是為眾生解脫苦難而設置,它的首要義務在于將佛陀、菩薩等無行跡、超自然的力量轉化為具體可感的人間形象,使人們更易于接近、理解和領悟。因而,走向寫實是佛教雕塑藝術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佛教造像于北周后期已初顯寫實之端倪。隋代時,雖然有些佛教造型在造型、結構、比例和動態上依然不太準確,所創造的形象不盡完美,卻愈來愈呈現出寫實的傾向。到了唐代,佛教雕塑的真實感與寫實性達到新的高度,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n其一,比例適宜。在中國佛教雕塑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對于人物造像比例,始終沒有明確的規定。即使在佛教發源地印度,也直到公元10世紀左右才有了統一佛像標準的《造像量度經》。按照地位尊等不同,佛像、菩薩像、天王像、金剛等各有不同的身形比例,例如,佛像為十拃 關鍵字標籤:佛像雕刻 |
|